顺着蜿蜒的山路来到黑沟镇王家岭村汪希春老人家,70余米的石头甬道、太阳能热水器、大瓦房,透出主人家的勤劳和生活的美好。刚刚过去的80周岁生日,对于汪希春来说格外有意义——继《感悟人生之快乐》一书问世5年后,老人的新作《耄耋之回眸》又与读者见面了。
提起这本书,老人家禁不住吟咏起“八十抒怀”:八十耄耋还年轻,认真学习继续行。老辈创业垂千古,我辈跟随愧望尘。老夫喜作黄昏颂,满目青山夕照明。”老人说,我写这本书既是给自己的80岁礼物,也能留给子女传给下一代,百年之后我不在了,书却能保存下来。
汪希春家有“两大宝”,一个是屋外窗台上立着的两块小黑板,老人家每天都要用粉笔在上面书写“美语”和“锦言”,用以自我激励。另一个是老人自己改造的书柜。每天看完书他都会放回原处,并认真地锁上柜门。在老人眼中,读书可以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能力,想要有所收获,就一定要从书中汲取营养。
多年来,汪希春一直坚持“必读、必看、必抄”的自学方法,即报刊杂志必读,电视新闻必看,重要文章和警句必抄录。同为退休小学老师的老伴孙文珍,对于汪希春的学习精神十分佩服:“我就佩服他坚持学习的这股劲儿,他常和孩子们一起讨论,愿意把经验告诉别人,也经常给我读报纸,我就跟着老伴一起学。”这就是“夫唱妇随”的真实写照吧。在二老的言传身教下,他们的四个子女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小有建树,过着踏实幸福的生活。
1999年退休后,汪希春把精力投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上。他撰写青少年德育报告20多篇、10多万字,累计为青少年、家长学校和“五老”志愿者作报告820多场次,曾被省关工委授予“全省优秀报告员”称号,在奉献余热中收获累累硕果。乡亲邻里更是对汪老师乐于助人、慷慨解囊的事迹赞不绝口。他居住的王岭村后姜堡子有两条河流影响村民出行,每到汛期更是无法通行。2008年4月,汪希春出资3000多元在两条河上架起了桥,孩子上学方便了,卖豆腐的人也进屯了,过往行人笑逐颜开。
汪希春虽然年事已高,但他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,老有所为,安享晚年。正如他的诗中所言:原野有良田,山坡有果园,鸡鸭鹅狗全,起早贪黑不停闲。吃饱喝足睡得好,看书学习度晚年。
王琳 徐盛晨
(东港新闻网)